![]() |
![]() |
巴中市“三個結合”常態(tài)開展資助育人工作 |
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17/6/11 8:55:33 人氣:15 |
近年來,巴中市在開展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中把資助育人作為重要內容,實行“在資助中育人,在育人中創(chuàng)新資助”的工作思路,將資助與育人有機結合,既注重物質層面的關心,又注重精神層面的關懷,做到“扶貧”與“扶志”相結合,最終達到“立德樹人”的總體要求。 一是與勵志教育相結合。充分挖掘受助學生典型,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激勵貧困學生勇于面對困難,積極進取、刻苦學習,傳播正能量。南江中學高2014級學生張磊全家共五口人,父母均在家務農,且母親體弱多病,哥哥讀大學,妹妹上小學四年級,全家人的生活僅靠父親一人打零工勉強維持,生活十分窘迫。正當他面臨困境情緒低落的時候,學校老師告訴他可以申請國家資助,通過本人申請、班級推薦、學校評審和公示,張磊同學從高一到現(xiàn)在一直享受普高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。他表示:“是國家資助讓我免去了后顧之憂,有了追逐夢想的機會,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,我會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創(chuàng)造更加絢麗的明天”。 二是與誠信教育相結合。通過誠信教育引導受助學生樹立“說誠信話,辦誠信事,做誠信人”的誠信觀念,喚醒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識,自覺加強誠信建設,養(yǎng)成誠信待人,誠信處事,誠信學習,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。南江縣長赤中學為受助貧困學生建立了誠信檔案,實行每學期測評、審核一次《學生誠信行為記錄單》,每學年分別按照各項量化考核的權重給出其整體操行分值,由班主任測評整理后記入《學生誠信檔案》。班主任老師對于操行得分較低的學生開展幫教工作,教育學生“言必信、行必果”,做到知行合一,使誠信觀念深入每一名學生心里。通江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針對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學生,進行“一對一”誠信教育,不斷強化誠信意識,讓每名貸款學生充分認識到貸款違約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,最大限度減少違約行為。近幾年來,全市召開學生誠信教育活動動員大會8.3萬余次,組織觀看誠信專題教育片5.2萬余次,開展“誠信標兵”、“誠信班級”等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的爭創(chuàng)活動1.4萬余次。 三是與感恩教育相結合。教育引導受助學生要常懷感激之情、感恩之心,要有社會責任感,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,并付之于實際行動,進一步培養(yǎng)關懷他人、服務社會、忠于祖國、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。受助學生湯麗莎在成都師范學院讀大三,她家境貧寒,讀高中和大學期間一直享受國家資助政策和社會捐助,讀大一時,她利用課余時間擦皮鞋、賣廢紙、發(fā)傳單、做助教等十多份兼職,匯集成了她的“初中基金”,資助重慶市大足區(qū)龍西中學的三名貧困孩子完成初中學業(yè)。她說:“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,我要用實際行動去表達我的感激,用我的真情來回報社會,用我的奮斗去擔起我肩上的那份責任,平凡的我因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再平凡”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全市有近6000余名本地在讀(畢業(yè))受助大學生資助家鄉(xiāng)貧困學生達1.3萬余人(次)。 |